網誌存檔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三山國王廟

資料連結 http://www.ylib.com/taiwan/tainan/city/north/n9.htm

台南三山國王廟,在全省 120 餘座粵籍人士所建的三山國王廟中,佔有極為特殊的地位。三山國王廟是當今全台僅存由潮州派匠師所興建的廟宇,也是唯一保存最完整的粵東建築代表。不論在台灣寺廟建築史、美術史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前面的三座祠宇是祭拜空間,擁有祭拜空間特有的前殿、拜殿、正殿的縱深佈局形勢。此外,三山國王廟也是廣東的潮籍移民,來台奮鬥拓墾最忠實鮮活的見證和紀錄,具有不容抹煞的文化價值。




歷史背景

台南三山國王廟又稱「潮汕會館」,是清代一群旅居台灣的粵東官民合資興建,用來奉祀潮州當地的福神「三山國王」,並提供同鄉往來住宿服務的祠廟。清初,閩粵地區渡海來台的移民,除恭迎「媽祖」庇護海上航行安全外,大多還會奉請家鄉的守護神同行;例如汀州人奉定光古佛,漳州人奉開漳聖王;潮州人則奉三山國王。



創建:台南三山國王廟創建的年代說法不一,根據文獻記載和學者專家研究結果,大約不出清雍正、乾隆年間。由當時在朝的兩位廣東官員,台灣知縣楊允璽、台灣鎮標左營遊擊林夢熊,率領粵東地區旅台的商賈、移民出資籌建而成。廟中主祀廣東潮州揭陽縣一地的靈神:巾山、獨山、明山三山國王。



增建:旅居台南的潮州人,為感念韓愈在潮州一地為官時,對潮民的愛護,於乾隆37年(1772),在三山國王廟右側增建韓文公祠,廟左則置天后聖母祠;分別供祀韓愈與媽祖。現在,從中央主祠與兩側配祠不同的建築風格,約略可看出它們是興建於不同年代的廟宇。嘉慶 7 年(1802),信眾又在廟後添建會館房舍,做為大陸同鄉人往返台灣的歇腳地,並將租賃所得,充做廟宇的香火費。



日治時期:廟景相當慘淡;廟產被賣給日本人,從此,堂堂廟宇淪為肥料倉庫及木工工場,連廂房也被佔為民居。



光復後:台南市政府接收,又經多次維修,才成今日的廟貌。目前,三山國王廟被列為 2 級古蹟,無論在歷史或建築上都具有極特殊的意義。



格局

台南三山國王廟是由韓文公祠、三山國王廟、天后聖母祠 3 座合院式的祠廟相連而成;內部形成許多大小天井,極具通風、採光之優點,充分表現了粵東傳統建築的特色。外分內合,則是三山國王廟平面佈局中所含的另一粵東建築特點。



橫向來看, 3 祠並排,祠與祠間有厚實的山牆相隔,各祠擁有自己的前殿、正殿和院落,空間的展佈十分獨立而明確。僅在正殿簷廊的兩側,分別開設花瓶門,以通 3 祠,達到既私密又能相互流通的雙重功能。縱向來看,前面的 3 座祠宇是祭拜空間,擁有祭拜空間特有的前殿、拜殿、正殿的縱深佈局形勢;而後面的會館,因是住宿空間,故呈現一字排開的橫向規模,自成一個封閉的獨立空間,與 3 祠截然不同。



而中央祠廟所開連通會館的後門,恰恰使整座三山國王廟,展現出完整的既獨立又親密,外看似分,實則內合的巧妙格局設計。



信仰

三山國王的信仰,起源於隋朝,據說是廣東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巾山、明山三山之神;在我國傳統民間信仰中,屬於地域性的自然崇拜神祇。相傳,唐憲宗元和年間,韓愈因觸怒皇上,被貶到潮州。但韓愈並未因此怨餒,反而十分關心當地百姓疾苦;曾因憂心稻穀歉收,而替百姓向地方保護神三山之神禱告,該年果真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潮民不僅對韓愈愛戴有加,對三山之神的信仰也更為堅定。此外,三山國王還有許多傳說故事,例如:幫助宋太祖趙匡胤打天下、拯救昺帝脫險等;後來,更因神蹟屢顯,而受到詔封。慢慢的,三山國王就演變成潮州居民的普遍信仰。



【在廟埕看前殿、前殿內、 正殿、韓文公祠‧天后聖母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