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存檔

2020年1月17日 星期五

期末考完之日常娛樂...緣分一道橋















士東80周年圖文詩










2020年1月15日 星期三

2020年1月6日 星期一

聲音藝術 秉勳


聲音藝術                   

      台北當代藝術館興建於日治時期原址原是當時的建成國小後來臺北市政府建成國小改建為現今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展示當代藝術。這次我們要看的兩個展是「查無此人‧小花計畫展」和「超音樂‧異聲驅動」,而這兩個展都與聲音有關。因為老師想讓我們知道什麼才是youtube的正常運作,網路真的能相信嗎?
      我們看的第一個展「超音樂.異聲驅動」是展出生活中的聲音,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舞龍舞獅」,這個作品展出在廟會時,舞龍舞獅在擺動及裡面的人因很累在呻吟的微小聲音,我喜歡這件作品的原因是—「它」提醒我們有時也要在乎細節,觀察一下小地方,不要只看到整體,將事情做得更好。
   這個展區還有另一個使我印象特別深刻的作品「噪音樂器」,因為這個作品除了將廢物利用外,旁邊還有幾個很特別的文字─「可以借用去參加抗議遊行」,它除了是件作品,也是一件可以借去參加抗議遊行的樂器,幫助人民表達自己的心聲,象徵著國家的民主自由。
    我們看的第二個展是「查無此人.小花計畫展」。而這個展會被展出的原因令人非常感動,策展人會做出這個展是因為他老家的漁村即將被都更,當策展人寄信回老家時,信件被退回,上面寫著「查無此人」,所以才會將展名取作「查無此人」,非常具有戲劇性。
     看完了所有的展後,我最喜歡的作品是阿信明和電機「隱形的紀念」,明和電機做出和書一樣的樂器,展間內一半是明和電機的樂器聲,另一半是阿信的歌聲,旁邊還有一個書架,裡面放有許多書。其中最大的亮點是中間的LED燈,會跟著重音出現如海浪般的燈光,整個展間如夢如幻,十分漂亮!
    另外還有一個我特別欣賞的作品—「有錢無後」。這個作品是李英宏做的傳統舞曲音樂,加上新興糊紙文化的作品。這件作品前面是一棟「臺式靈厝」,除了運用有著民間神話色彩的色紙,「靈厝」的後面還結合LED燈,呈現舞會的模樣,作者運用這棟「靈厝」表達對極樂世界的想像以及對至親的悼念。
    這次的展覽使我印象深刻,作品有的很感人;有的令人看了很舒服;有的令人看了很開心;有的則令人看了很難過。我發現這些作品呈現在展覽中和在家中很不一樣,在展間中就是以一個藝術品的方式呈現,所以有些如夢如幻,使人感到舒適,但有些卻令人感到厭惡,看不下去,能看到各式各樣不同的作品,這也是我愛看展覽的原因,


當代美術館之旅 勝捷


當代美術館之旅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我們抵達了當代美術館,這次校外教學就是要參觀當代美術館「超音樂‧異聲驅動」與「查無此人‧小花計劃展」的兩個展覽。這個展覽是將美術作品結合流行音樂,探討聲音語音與我們社會政治和生活上的意義,不過我覺得這個意義有點深奧,身為小學五年級的我好像有懂又好像有點不懂!
    先從這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說起吧!這是個「噪音樂器」,他的創作者是一位名叫咖容琳娜布瑞秋拉的藝術家。為什麼我對它印象深刻呢?除了他真的吵得讓人快瘋掉以外,它竟然全部都是利用過去展覽過後的美術作品來製作,連放置它的盒子也是一樣。真是令人驚訝!原來可以拿來展覽的美術品同樣可以製作出讓人『瘋魔』的噪音樂器。而且它竟然還可以被借去抗議遊行使用呢!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查無此人‧小花計劃展」中有兩樣作品令我感觸最深,其中一項就是「有前無後」。這個作品的前面看起來像是傳統的寺廟,而後面則是非現代的舞廳,並且它的材料主要是用紙糊的,而它的音樂則是利用許多不同年代的音樂節和出來的旋律,整個作品都是使用新舊的結合的創作。
    還有一樣我很欣賞的作品[禁止觸摸],這個作品是由宇宙人與藝術家紀昀共同創作,我認為作品反映出科技的進步,所以改變物品的呈現方式,讓我們第一個感受到的不是物體本身,而是冰冷的螢幕,這樣會讓人們遺忘物品本身的觸感,也喪失觸覺的記憶。它似乎在提醒我們,要盡量與真實的人、事、物接觸,如果太依賴3C物品所創造出的世界,日復一日後,人們會逐漸喪失最真實溫暖的感受。
    這次的當代美術館之旅我覺得非常神奇,展覽結合音樂令我覺得非常新奇、有趣。這次展覽也讓我看到了作品不一定只能單一方式呈現,可以結合其他東西呈現在我們眼前,原來藝術的範圍和創作可以天馬行空,沒有固定的形式,雖然有些作品我還是看不懂,但這樣的校外教學還是讓我知道了另一面的『藝術』。

參觀台北當代藝術館 閎翔


參觀台北當代藝術館                 
    當代藝術館在西元1921年落成,而當代館也在民國85年時被列為古蹟,自此成為台北重要的藝文場所,也由於它與學校使用共同建物的特色,紅磚表面,木造屋架吸引許多遊客前來參觀。
    進入藝術館,導覽老師先介紹當代館的歷史。第一件作品是《無人樂隊#當代館》揭開了一連串的超音樂.異聲驅動,雖然《無人樂隊》唱得沒有比專業的好聽,但是旋律卻是極具特色。再來我覺得「舞龍舞獅」很有趣,因為一般看到舞龍舞獅的時候總會聽到敲鑼打鼓的聲音,但是這個作品吧吵雜的聲音都去除,只剩下表演者的呼吸聲和踩踏聲,如此一來就能讓人專注感受聲音和腳步聲的結合。我認為「噪音樂器」最具代表性,因為每一個樂器都可以拿起來搖一搖,而且還可以讓人租借去做抗爭活動;整區的作品都是由以前展覽後所剩下的物品去完成的,所以我覺得廢物利用,能源再生的想法很棒。
  當代館二樓展出的是另一個主題「查無此人-小花計畫」,當老師說出小花計畫時,我心裡就有個疑問為什麼要叫「小花」呢?而英文展名似乎就是解答了”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原來這個計畫已經五年了,今年要用流行音樂與「家」連結,用音樂創作出最不想遺忘的記憶。林強的《台灣是個好所在》用台灣傳統都馬調跟電子樂結合,都馬調對我而言很陌生,但是動態的農、漁村影像,結合靜態的圖片,讓我們彷彿回到當時的時間、地點。走進下個展間,居然是我喜歡的阿信正在輕輕地吟唱,轉過頭,看到的是一位日本人手上拿著他自己做的樂器在彈奏,原來是跟阿信合作的明和電機,而我在聽這首歌曲時也不自覺得拍起手了呢!《文庫樂器》伴奏著隱形的紀念,歌詞中「隱形的紀念~躲在心理面,也許吧也許不會再見!陰天或晴天,一天又一年,風它在對我說莫忘這一切」,很讓人感動的歌詞跟旋律,會有想哭的感覺,因為太好聽了,所以我還進去聽了兩次!
    接下來進入的展間除了是二樓最大的展場外,我認為最棒的作品也在裡面,那就是《我夢見了小叮噹》,因為這個作品讓我們把手放在鏡頭附近,大螢幕上就會留下手印,戴上懸吊式的耳機,專心聽著耳機裡的聲音,眼前則出現了一個個「任意門」,創作者的確把我帶進了「任意門」外的世界,這跟在家裡用手機或電腦聽音樂的感受,原來是那麼的不同!
    聲音是這兩個展的主軸。超音樂.異聲驅動,張開了我的耳朵;查無此人,深深感動了我的心。

校外教學—台北當代藝術館 亦佐


校外教學台北當代藝術館  
    這次校外教學是去台北當代藝術館,當代館是全世界罕見的美術館和學校合併共用的建築,建於1921年,剛開始是治時期的小學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接管台灣,這裡變成政府的辦公室,直到50年後,政府搬到信義計畫區,一年後被列為古蹟,2001年正式啟用。
    老師帶我們先介紹當代館的歷史,接著就走進了「超音樂異聲驅動」展區。第一個作品是《無人樂隊#當代館》,由當代館的工作人員針對自身的工作場域和經驗進行歌詞的填寫。其中,我最有感覺的是「建成中學鐘樓」,鐘樓裡的12個銅鐘雖然沒有被敲響過,但藝術家請學生把對自己的期許和願望寫在紙上,然後做成鐘槌,每個人把自己的鐘槌拿去敲鐘,象徵性透過音波震動傳向遠方,鐘聲一路響到海拔1120公尺的七星山,所以全台北市的人會聽到。又因為全台北市的人都已聽到鐘聲,就能讓自己有一個必須達成的目標。
    走道盡頭展間是噪音樂器,裡面有許多用以前展覽剩下的物品做成的樂器,我覺得這些作品非常特別,因為不僅是利用廢物做成,這些樂器在展示的過程可借予人們在抗爭示威中製造噪音使用,就是希望藉由作品的參與式行動,來製造壓力,達到抗爭的目的。
    接著我們來到二樓,我最喜歡的是阿信日本明和電機合作的歌曲,明和電機的社長使用了文庫樂器來演奏這首「隱形的紀念」,在這個能輕鬆取得各種資訊並瞭解各種事物的時代,其實背後蘊藏的物品本身的娛樂性及魅力,好像都被忽視了。這些東西雖然還在世界上,但它事實上已經成為回憶。
    聽爸爸說,林強是一位很有名的歌手,他的成名曲是「向前行」,也曾經演出過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同時還是知名的做詞作曲家。當我進去參觀由林強等音樂人創作的《#查無此人#小花計畫展》時,我就被牆上影片吸引了,一個漁夫在海邊划著舢舨,由於那張照片是以黑白呈現,令我產生了思古懷舊之情;在影片中,漁夫的後方矗立著許多高聳的煙囪,感覺舊的物品漸漸在消失。這讓我想起了林強說的一句話,他最不希望以前的老物品消失,例如三合院、台灣杉等,就跟我的想法一樣,所以我很喜歡這個作品,而且現場影片採用流動的方式,非常具有真實感。
    這是我第一次在美術館用耳機聽音樂和看影片,比平常用手機看影片更真實且立體。使用手機雖然快捷便利,但螢幕較小,音質也不夠立體,在現場觀看更多了一份感動與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