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存檔

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剝皮寮 歷史文物修復展







 




1.木桁 原意:葬具。长而矮的木几,用来摆设陪葬的明器,埋入圹内在此應指 梁上或门框、窗框等上的横木







2.鋦瓷 就是用鋸子修補破裂的陶瓷器而“鋸子”指通常用銅或鐵達成的扁平的兩腳釘。







3.布鈕榫 為連結兩塊木板的工法之一係將兩塊厚木片銜接處 , 淺刻如 [布鈕扣 ] 之形,並另刻一同形狀 同尺寸的木片, 然後崁入,磨平,即能美觀又堅固的連結兩塊木板 !因其型如布衫之鈕扣 , 故稱布鈕榫 傳統家具的[榫卯結構]為非常獨特的工法 !沒有用到一根釘子,即能使家具各部分,牢固緊密的結合 !







4.玻璃底片沒有光源時就只能看到一片黑毛玻璃底片是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期 (1910年代) 的底片,英文一般稱為 Glass Negative,之所以用玻璃是因為當時還未發明軟片這種東東玻璃符合透明 (可透光放大或放映) 與表面平整 (不會造成影像扭曲) 的條件,自然成為底片的使用材料。當時的幻燈片也是以毛玻璃製作的。到1884年George Eastman發明軟片後,毛玻璃底片才漸漸被軟片取代。毛玻璃因為有重要歷史與文化價值,而且不易保存 (易碎),因此的確有很高收藏價值, ebay上有非常多的此等物品交易。


玻璃底片的拍攝方式 是在相機後面插入用布包住的底片,在拍攝時再把某個東西抽掉讓他曝光。  雖然這邊有一些物品是我聽不懂的,但我覺得這應該就是快門的前身。  據說玻璃底片即是在玻璃上塗上一層化學原料,本來時是綠色的,要經過藥水沖洗後影像才會浮現出來。  而且玻璃底片還可以放出真正的黑白相片,方法跟我們現在用的方式很類似,就是把玻璃底片放在相紙上,再用光照射成像。  據說放一張相片的時間好像不用幾秒,因此在當時算是相當的便利。http://www.wretch.cc/blog/a911506014/26162033





5.補鼎舊時期,鍋之類廚具都永「銑仔(生鐵)」為材料,可塑性高,比鋼鐵容易澆鑄,不過質地較脆,一碰即破裂、台語兒歌「天黑黑」中有句「阿公卜者鹹,阿媽卜者淡,兩個相打撞破鼎。」即指銑仔鼎,若現代鐵製的鍋,想打破還相當難哩。銑仔做的鼎、鍋,不耐鹹濕,容易「蛀穿(蝕穿細孔)」。早期的人以「物力維艱」,蛀穿的銑鍋、銑仔鼎,都修補再予以利用。補鼎匠人也如錏鉛鈑加工一樣,多半在市集巷口擺攤。亦有沿街肩挑擔子,手持四五片小鐵片以繩子穿成一串,用時鐵片相叩擊發嚓嚓之聲,一邊喊叫:「補鼎續火哦!」 。補時需以風箱煽火,置幾片碎銑仔在坩鍋熔化,將蛀穿孔洞處略為放大,這是為使新舊銑融合為一體,再將「鐵水」倒入並予以整平。台語有句俏皮話說:「愈補愈大孔」即本此而來。其後有鋁釘出現,破小孔就改以鋁釘釘補。http://163.23.253.211/93-94/93%A6~/21/trade/business_patch.html





6.竟然還有關於補鼎師之黑膠唱片!!!
喔~可能在當時補鼎是個摩登的行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