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存檔

2022年9月27日 星期二

食物銀行50年――淺談美國食物銀行的發展與現況

新聞出處

 https://ms-community.azurewebsites.net/%E9%A3%9F%E7%89%A9%E9%8A%80%E8%A1%8C50%E5%B9%B4%E2%80%95%E6%B7%BA%E8%AB%87%E7%BE%8E%E5%9C%8B%E9%A3%9F%E7%89%A9%E9%8A%80%E8%A1%8C%E7%9A%84%E7%99%BC%E5%B1%95%E8%88%87%E7%8F%BE%E6%B3%81/

食物銀行50年――淺談美國食物銀行的發展與現況


  ▲賑濟美國在美擁有200多間食物銀行據點。圖片來源:http://www.feedingamerica.org/

全世界第一間食物銀行  

若將食物銀行定位為「將社會多餘的物資,轉給需要的人」,那麼,世界上各地早已存在類似食物銀行的機制,例如歐洲中世紀在教會禮拜之後,往往會將剩餘愛餐分給社區中的貧窮家庭;又如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時期,歐美各地到處可見慈善廚房(Soup Kitchen)的設立,讓需要食物的人前來領取。然而現代我們所熟習、且具深遠影響、並第一個以「食物銀行」(Food Bank)命名的機構,則起源於美國。

當講到1960年代的美國,大部分人所聯想到的是黑人民權運動、學運、反越戰、嬉皮文化;卻鮮少提及這個充滿熱情的世代,也關注到了資本主義下的貧窮問題,進而在1967年創立了全世界第一間「食物銀行(Food Bank)」。現今,全美最大的食物銀行聯盟―賑濟美國(Feeding America)擁有兩百多間食物銀行加盟,一年救助超過七分之一的美國人口。

John van Hengel可以說是食物銀行的靈魂人物。1965年,當時42歲的John van Hengel在亞利桑納州鳳凰城的慈善廚房擔任志工,每晚將食物分送給鳳凰城內的遊民。然而他深知慈善廚房的不足,因此在St.Mary教堂的資助下,他租了一間廢棄的麵包店作為食物貨倉,並收集鄰近多餘的蔬果、無法再販售的民生必需品、賣相不佳的食物等,再通知鳳凰城的慈善機構前來領取。1967年,John van Hengel將他的食物貨倉取名為「聖瑪莉食物銀行(SAINT MARY’S FOOD BANK)」,來紀念資助他的St.Mary教堂以及一位單親媽媽。至此,全世界第一間食物銀行於焉誕生。


▲John van Hengel(左圖)。         ▲廢棄麵包店改建的聖瑪莉食物銀行。 (圖片來源:http://www.firstfoodbank.org)

聖瑪莉食物銀行成立後,在第一年便分送超過25萬磅的食物給 36 家慈善機構,此後食物銀行也如雨後春筍地在全美設立。1979 年在 John van Hengel 主導下,更成立了全國性的食物銀行聯合組織 Second Harvest,也就是今日「賑濟美國(Feeding America)」的前身。賑濟美國現今是全美第三大的非營利組織(僅次於美國聯合勸募、The Task Force for Global Health),目前有多達200多間食物銀行加盟,佔全美食物銀行網絡的90%。


與台灣食物銀行的差異

聖瑪莉食物銀行的運作方式,是自各地收集剩食或即期品,再提供給終端的救援機構,本身並不面對受助者,是一種倉儲或物流中心的概念。在美國,以食物銀行(food bank)為名的機構都是這樣的運作模式。

以全美最大食物救濟組織「賑濟美國」的運作為例,200多間的食物銀行將收集到的物資,提供給總數超過六萬間的Food Pantries、meal programs、慈善廚房等機構,再由這些終端救援機構將食物發放給有需要的民眾。

在台灣,由於腹地較小,倉儲型的食物銀行較少;多半是將收集到的食物與物資,於特定時間與地點,請福利需求者前來領取,其型態比較類似於美國的Food Pantries。

文章後續請見新聞出處原文

註:
食物銀行小故事 
John van Hengel 還在慈善廚房做志工的時候,有一天他碰到一位單親媽媽,她每天去商場垃圾桶翻找還能吃的食物,來餵飽她的孩子。在交談的過程中,這位母親盼望著這些還能食用的食物,若能向錢一樣儲存在一個場所並供人領取(a bank of food);而不是直接丟進垃圾桶那該有多好。這成為John van Hengel後來取名食物銀行(food bank)的靈感。
好撒馬利亞人法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不同州份便設立《好撒馬利亞人法》(Good Samaritan law),至九十年代更全國性立法,鼓勵企業捐贈食物,而企業捐出食物可獲減稅優惠,大力推動了企業捐贈食物予食物銀行的文化。
美國非營利組織
在美國,非政府非營利的社會組織習慣上被稱作「非營利組織」,在法律意義上,非營利組織指稅務登記中滿足一組特定條款的組織,或者稱「免稅組織」。美國有190萬免稅組織,占所有機構數的5.9%。當然還有各種並非計稅單位的志願結社,因而事實上的非營利部門遠比這個數字要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