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存檔

2019年1月15日 星期二

2018台北雙年展觀後感 by 勝捷


2018台北雙年展觀後感   勝捷

    2018台北雙年展的主題為「後自然:美術館為一個生態系統」,也就是說要把我們的台北美術館當成一個中心,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人,用藝術創作的方式,來探討我們人類現在面臨的自然問題,讓這個展覽,不再只是美術館傳統靜態的表現方式。而我認為這個展覽的核心價值應該是人類對環境的省思。
    其中英果‧古騰的「世界處理器是由一顆顆直徑三十公分的壓克力圓球所製成的發光地球儀,在一片黑漆漆的背景哩,看起來好像真的在宇宙裡看起來真的好漂亮,令我印象深刻。英果把全世界的資訊都用地球儀的方式呈現,一顆球代表一種資訊,讓參觀者一目瞭然。而新伊甸園「太陽能昆蟲箱」則是利用電子元件製作出假昆蟲,利用太陽能讓一些可能已經絕種的昆蟲「復活」,讓牠鳴叫發光。這似乎在告訴我們,因為科技的發達人類無所不能,但是我們為什麼不在昆蟲們還存在時好好保育,而要等牠們絕種後再用科技複製呢?
        尼古拉斯 曼甘的「白蟻經濟學」大大顯示出人類的自私,我們為了我們為了找出地下稀有的金礦與銅礦利用了白蟻。另外還有蟻丘的穴室被石膏填滿再被重複切成一片一片,來供我們觀賞,這個作品令我超級不舒服。我們應該跟大自然和平共存,不應該為了研究而破壞白蟻的家。
        這一次的展覽中有個張碩伊的「溪山清遠」探討的是越來越嚴重的空汙問題。我想在一片灰色背景中用瓦楞紙裁出人類、動物、昆蟲、山、水都呈現灰灰的顏色,戴上灰灰的口罩,沒有五官面無表情。因為空屋可能會讓你看不到、聽不到、聞不到所以才讓所有物種都沒有五官。
        我認為「後自然」其實就是人為的自然,它其實已經不是我們所認知的「自然」了。整個雙年展圍繞的主題就是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透過大家的創作,讓我們好好思考我們在這環境的角色,是創作者,是破壞者還是與所有的生物平等都是地球的一份子,人類應該運用獨有的智慧,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