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存檔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6/1校外參觀作品介紹 「失重樂園-河口洋一郎的衍化論」

入口門廊 Entrance 
《成長模型》是河口洋一郎鎔鑄人類大腦心智的想像,與電腦人工智慧的藝術創造而具體化的作品之一。其獨特造型的視覺原創,是河口洋一郎依自然界生物生長的架構,經手稿形象化後,以電腦模擬生命體細胞自我繁衍、增殖的「成長模型」,讓圖形依據演化原理不斷地疊算,爾後又再各自地繁衍下去,這一自我複製的過程,演示了「成長模型」的原理指涉——亦即人工生物造型的生物學研究,雖為人工生命,卻含括了生物學裡生命的脆弱性與時間性。
自然法則中生命不僅有面對外在環境演化的堅韌面,也有自誕生→成長→消弱→死亡的脆弱性,為服膺生命的本質,河口洋一郎在電腦裡改變了參數的運算,使電腦也能表現出生物的脆弱性。而時間性方面:隨著生命的不同階段,他的造型時而美,時而詭奇得令人無法解讀,緣自河口洋一郎憑藉著表現純粹性美感的觀點,以及就對數螺旋的數理基礎,去思慮時間框架中,過去、現在、未來的生命姿態與造型變化。因此就造型之於生物的演化過程而言,我們所看到的僅是階段造型,也就是一個有邏輯性的片段。
將「成長模型」與「自然法則」中繁衍與演化的概念相較,兩者看起來似乎相似但本質上卻是相異的,如同印度哲學家阿蘭達•考馬拉斯瓦米(Ananda Coomaraswamy):提及對「契似」(sadrsya)的概念,即視覺上的相應。事實上,物與物象造型之間的相似不可能是本質上的,而必然是類比或範型意義上的,或兩者皆是。造型所模仿的,是物的理念或種類;理智之所以能認識物,無非是通過這一方面。造型所重現的,並不僅僅是感官所感受到的、物的實質。
河口洋一郎將奧秘、不可思議的大自然造型原理,以數位的方式和科學的手段重新演繹並強調數學、科學、藝術與自然是並行無法分開的,試圖以數位心智敲擊人文精神的警鐘。因此,「成長模型」雖為數理的程式演算,實則建基於自然的宇宙觀、科學的方法論,以及電腦藝術的人文觀。
《成長模型》Growth 
玻璃纖維 FRP
250x300x210 cm
2011

入口形象區 Entrance Hall
《失重樂園》可說是《蛋寶寶》的胚胎雛型。
從液態流衍的《失重樂園》到立體裝置的《蛋寶寶》,敘事了「成長模型」的生物演化與時間概念。畫面中就像是一個直向演化,有著多重觸手不斷蠕動的大型變種生物;在這裡,有許多浮游在空中的原生卵,彼此干擾互動,然後又會自體形成無數個隨機造型、各個外貌不一,卻又定向持續演化的小生命體。
Eggy can be seen as the embryonic prototype of Eggy Boy. 
河口洋一郎希望《蛋寶寶》具備一個高密度生命體的型態,是一個比現有生物更加活躍生動、又兼具能動性的生命體,因此,他模擬了生命起源中維持生命所必需的有機化合物凝集狀態,一種液態流動的介質,其流動的頻率與流速,取決於化合物濃稠性的差異,是故在動畫一開場即能觀察到細緻的凹凸透明體經由光線的探照產生多重曲折、多重反射的效果。其濃豔的色澤、細膩的質感與變異的造型,有許多細密的層次肌理、互相交錯、纏繞,無論在造型上,甚至是細節處都染上了鮮紅的血液,彷彿呈現了生命的厚重感,在非恆定狀態下就像血液奔騰流動的生命體,充滿著野性的鮮活色彩。


《失重樂園》Eggy 
電腦繪圖 Computer Graphics
2min.57sec.
1990


《蛋寶寶》Eggy Boy
玻璃纖維 FRP
28 x 183 x 13 cm
共20件 20 pieces
2010

105展間 R105
此錄像中,蛋寶寶彷彿在無重力狀態中組構與解構、分解與重生,經電腦運算成無數幾何形碎片,魔幻般的生命從無到有地衍化出栩栩躍動的生命力,片刻又在分解後,化成一片彷彿在血液循環裡游動而再生的小蛋卵。原始版本的《蛋寶寶》由於運用了元球這個函數,表面的質感較為圓潤光滑。然而在這部影片中,河口洋一郎卻將《蛋寶寶》轉換成水晶質感並讓他閃閃發光。緣自於他對鑽石和水晶的結構感興趣,因為他們就像是建築般具有俐落美感。藉由這樣的轉換,希望《蛋寶寶》能永遠保有如水晶般閃耀的光澤。除了在四維空間裡靈活地搖頭晃腦,其通體晶亮呈現具穿透性的血紅身體,揭示電腦幻化人工生命的奇妙手法。
除了電腦動畫的模擬,展間中《光點蛋寶寶》與《光點宇宙蝶》的LED裝置作品,透過觀看的距離,LED燈相應地也會呈現倏忽明暗的互動感應,如同人的世界也會因為接觸而有感知地對應產生。這些都是河口洋一郎想像的「外星人」,它們像有生命一般,生活在河口洋一郎想像的宇宙世界裡,看似充滿金屬質性的冰冷感,但卻是最具有原始的生物維度,這兩極的表現,符應了他用電腦科技模仿自然界的變化,最終卻又以人工的方式,透過精緻的手法將他們具體地再現出來。



《蛋寶寶》 Eggy Boy(CG)
電腦繪圖 Computer Graphics
1 min.
2016
  
《光點蛋寶寶》 LED Eggy Boy
玻璃纖維, LED, 感應器 FRP, LED, Sensors
90x70x40 cm
2017

《光點宇宙蝶》LED Bucco  
玻璃纖維, LED, 感應器 FRP, LED, Sensors
90x70x40 cm
兩件 2 Pieces
2017

106拱門 R106 Arched Door
這件單頻道錄像,是河口洋一郎就物理和生物模擬研究的實錄。
紅球的落體重力撞擊水面而濺起的水花與晃動,以及碰撞而備受擠壓的水母,彷彿具有生命聲息一般地呼吸、彈倏、匍動著,體現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曾想像的:「一滴水中蘊含了整個豐富的宇宙,而宇宙又包含了水滴,以此無盡循環下去。」而自然界生物奧妙的千姿百態如千足蟲與蜘蛛,緻密的細足,如何完美有序地驅使身軀匍匐蠕行,而爬行平地與坡台對身體與足的變異,又須經歷多少數理算式的流衍?另外,看似極為簡單個體的站立與前行,卻是經過了300次測試才體現出生物爬行時迅捷的驅動力。

口洋一郎貼近了電腦科技發展以來自線性轉折到數位階段;運用數理計算的電腦創作,在二維的作品中導入了光的參數,使它產生陰影,也就是一種著色或上色(shading)的運算,因此作品能呈現出具有3D的立體感。電腦上的數位圖像,其實是由許許多多細小的「像素(Pixels)」方塊所組成。每個小方塊能呈現16色、256色或全彩1.67千萬色以上。像素愈精細解析度愈高,像素的顆粒愈大,解析度也愈低。點陣圖影像(Bitmap images)和向量圖(Vector Graphics)就是用來記錄圖片的像素主要的兩種方式。向量產生線性的表現方式,因為光的參數,才讓畫面從2D轉變成具有3D的呈現效果。由此點出數位創作與繪畫創作不同的思維方式,如:表現一棵樹,繪畫創作就是畫出一棵樹,但數位藝術所慮想的是如何編寫程式,然後計算陰影,完全以演算法做為創作的基底,同時思考力學、色域編碼,或運動歷史紀錄形態表現的模擬力學等等,透過調整透鏡、示波器或錄像電子訊號的操作,才得以調整畫面、完成作品。
河口洋一郎試圖指向「數位(Digital)」,在拉丁語中的原意是手指,遠古時慣用手指算數,對應現今發展已經表現數位最高科技了,但它來自於如此原始的起源,以此,檢視他自身的創作和科學的應用也是與自然分不開,進而引申科學發展,完全脫離人之感性的能力是不可能的!據此,他提出了「數位心智」的發展,讓藝術有新的面貌同時又關注人文精神的狀態。


《研究記錄》 Research Video
單頻道錄像 Single Channel Video
2min.55sec.
2010

1F走廊 1F Hallway
河口洋一郎創作發想的源頭,來自於最原始型態的生物,如:珊瑚、貝殼、章魚、水母、螃蟹、鳥;以及關於地質時代的化石、節肢動物或甲殼類、無脊椎動物等皆為他關注研究的指向。這些怪誕詭奇的生物造型,直觀上給人一種無脊椎動物蠕形、嬈舞的動態感,而出芽生殖刺絲胞動物的枝狀生長與多孔性特徵,附之亞熱帶穠麗的色彩,呈現一股原始黑潮的勃發生機,揭示了河口洋一郎對五億年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以及五億年後的未來生物將呈現何種樣貌的豐饒想像與研究格局。 
除了緣自於種子島天然與科學兩極化並陳的環境涵養,更出自於河口洋一郎熱衷於亞馬遜叢林、洛磯山脈及撒哈拉沙漠的探險,親自體驗大自然及生命的感動,他自言:「我的創作絕不是憑空想像、捏造,而是有一定的生物學及圖像學的基礎,同時包含對生命的情感」。這些奇思妙想的新生物,各個都隱含了河口洋一郎對生命科學的重新思考。
《手稿》 Drawing
畫布、顏料 Canvas, Oil Painting
84 x 69 cm
1989
紙、鉛筆 Paper, Pencil
72 x 94 cm
2001
紙、鉛筆 Paper, Pencil
94 x 72 cm
2002
紙、鉛筆 Paper, Pencil 
64 x 94 cm
2002
紙、鉛筆 Paper, Pencil
126 x 94 cm
2002
紙、鉛筆 Paper, pencil 
120 x 82 cm
2002
紙、鉛筆  Paper, Pencil 
94 x 72 cm
2002
紙、鉛筆 Paper, Pencil
94 x 64 cm
2003

106展間 R106
106展間的《成長卷鬚》是河口洋一郎於1982年在美國每年舉辦的SIGGRAPH發表的「成長模型」理論,從電腦繪圖中與展出的立體作品,除了極為瑰麗的色彩和奇異的造型,其中蘊含了許多數理之美的幾何概念,如似蕨葉蜷曲狀與貝殼的螺旋狀,即是運用「對數螺旋」的原理 (如圖示) 。而對數螺線具有像圓一樣的完美對稱性,彷彿體現在動畫影片中,無重力空間裡自體迴環、旋轉的優美姿態。
另外在珊瑚或貝螺上,像觸鬚一般嬈舞著,無數繁複甚至緻密到令感官產生壓迫感的鬚芽,是蘊藉數學家曼德布洛特(Benoit Mandelbrot)在七O年代所發展出的「碎形(Fractal)」幾何概念—在小結構上,例如簡單的小枝枒,不斷地分支再分支,如同複數演化形成結構的層層嵌套,最後變成複雜的樣式。它們的特徵都是結構上一層又一層相類似的重複,也就是以遞迴的方式反覆疊代自己的模塊,因此遞迴╱疊代的套嵌結構,所具有的自我相似性,為碎形強調的空間感形成無窮的細膩度,換言之,型態中的每一元素都反映了整個形態的呈現,隨著構成元素的變動,整個形態便有機地呈現出脫俗的動態美。
自然界的系統演化、形態生長,本質上都具有某種規則性的疊代架構,如自然界隨處可見的雪花晶體、樹幹枝枒、血管分支、海岸沿線、雲彩的邊緣,以及天空的閃電等等。河口洋一郎以此來研究曲折的邊線、細膩的結構、複雜的圖案,不僅是在靜態的幾何學上,還有動態性的形態變化。






《成長卷鬚》Growth Tendril
電腦繪圖 Computer Graphics
1分36秒 1min.36sec.
1980-1982

玻璃纖維 FRP
30 x 50 x 20 cm
2000 

玻璃纖維 FRP
60 x 30 x 30 cm
2000

107展間 R107
完成於1983年的《神秘銀河》是為「成長模型」的後期發展成果。河口洋一郎於1980-1981年間研究造型參數變量的可能性,使「成長模型」發展出更多元微妙的層次和無限級數的增距。為此,他應用了很多的螺旋、貝殼與珊瑚的造型,使其生成許多的觸手、牙、角、爪等等。《神秘銀河》與《成長卷鬚》的最大不同處便是河口洋一郎用符號邏輯去改變了一些參數,參數一經調整,就會產生突變體,這個變量參數即是「元球」,也稱做變形球。它是計算機圖形學中的N維函數,其中最常用的是三維變形。
「元球」的特性具有可順勢變形的柔軟性與滑順的圓曲面,使《神秘銀河》一改電腦繪圖給人感覺機械式金屬感的冰冷調性;因此從畫面中可見皮膚的感覺、液體的流動或肉質的表現,體現出有機的生命感,對河口洋一郎而言,「元球」使他的作品又向前躍進一大步。






《神秘銀河》Growth : Mysterious Galaxy
電腦繪圖 Computer Graphics
1983

玻璃纖維 FRP
30 x 30 x 40cm
2000

108展間 R108
《失重幻象》應用「成長模型」的原理,探索生物體的血管與細胞形象,除了賦予有機的造型,相較以往不同的是,在色彩上紅綠交相間溶,具有光澤度的表現,主要關注在色彩濃密度的質感研究,因為血液與水的密度不同,他想要表現出血液濃稠的質感,因此在創作中加入了相當於生物化學團聚體的概念,是高分子有機化合物質間會先形成膠體,再進一步構成團聚體,是細胞結構的雛型,有機質的集結,試圖表現血管裡血液的內部影像,透過高畫質的動畫呈現模擬生物體血管的視覺化創作。

《失重幻象》Cytolon
電腦繪圖 Computer Graphics
2分29秒 2min.29sec.
2002

2樓西側樓梯 Western Stairway 2F
《金屬怪客》是河口洋一郎在2003年欲超越更高層次的畫質表現之創作。他以冷調的金屬質感呈現有如巨型恐龍體內的骨骼構造,且持續不斷地改變其架構組織。有別於以往色彩穠麗的動畫表現,《金屬怪客》轉以銀白趨近無彩的幾何圖騰,充滿了未來主義抽象的美感,不僅體現生物的風貌會隨著時間不斷蛻變的自然常態,也對應了河口洋一郎與時俱進的創作精神。

《金屬怪客》Xenion
電腦繪圖 Computer Graphics
3分29秒 3min.29sec.
2003

205展間 R205
「成長、基因+情緒=感性模擬」,是河口洋一郎對互動藝術的觀點。
打破人們現今對影像作品的常態認知,藉由將影像擬人化,模糊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界線;而透過電腦來模擬生物的感性,也為創作帶來栩栩如生的生命感。這就是「感性模擬」的起源。
Growth, genes + emotions = Gemotion; this is Kawaguchi Yoichiro’s perspective toward interactive art.
河口洋一郎自述:「我們會感覺到影像的膨脹或者是收縮,是因為我們接收到的不只是視覺上的影像,而是景像所營造出的空間感。『感性模擬』的開端,就是希望能夠提供一種方式讓生物可以和電腦互相溝通;藉由兩邊的思考、技術、與表達方式的協調,進而透過成長、進化、與成長模型圖像的影響因子來使互動成立。我想把這個互動界面帶到人們的面前,讓他們近距離地感受這種溝通模式。」
《感性模擬互動紀錄》即是側指了河口洋一郎將日本獨有的歌舞伎表演與電腦繪圖動畫作品互動的實例。作為延續日本傳統文化之一的和服,除了傳承著典儀之美,也隱含著精染與服誌的工藝遺緒,河口洋一郎將他已發展出高端科技的影像成果,讓作品與傳統相結合,加入了自己國家的文化傳統元素,藉此引申「用最先進的技術,述說最古老的智慧」。






《感性模擬互動紀錄》
Documentation of Interactive CG with Traditional Dance Performance
單頻道錄像 Single Channel Video
4分15秒 4min.15sec.
2001-2002
《電腦和服誌》CG Kimono
數位印刷、布料 Digital-print, Fabric
190 x 170 x 10 cm
2007

204展間 R204
204展間由液體粒子動力學的電腦繪圖,與雕塑作品來想像生活在多維度空間的宇宙魚。透過流體力學所研究的方向,包括:流體的平移、轉動以及變形率,描述並分析流體粒子的運動以及流動的情況。然而流體粒子間的互相作用,不能僅靠運動學來求出流體的速度及加速度,必須在運動的流體做動態分析,才能求出流體及其周圍對流體運動的影響。流體粒子間的相對運動,在動態分析中,流體摩擦力佔非常重要的部分,這些大多應用於天體物理學、生物學、氣象學等1。物理模擬的電腦繪圖動畫與《宇宙魚》互為表裡,藉此模擬物體在各種方向與個體靜止的雕像互動,也模擬了透鏡晶亮的反光質感,表現出4D的效果。
註:翁通楹,〈流體力學〉《中華百科全書》,網站: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552
《宇宙魚:液體粒子動力學》Physical Simulation : Fluid and Particle Dynamics
電腦繪圖 Computer Graphics
3分58秒 3min.58sec.
2006-2007

《宇宙魚》Ficco 
玻璃纖維 FRP
120 x 100 x 60 cm 
2000 

203展間 R203
河口洋一郎表示,他對深海的生物特別感興趣,因此運用這些生物作為創作電腦動畫的靈感;他也認為,藝術要從三次元的「空間」加上「時間」來表現,大家觀看靜態的物體時,可以想像從時間的演進來看待物體的變化。






《宇宙蟹》Cracco(CG)
電腦繪圖 Computer Graphics
1分32秒 1min.32sec.
2000



《宇宙魚》Ficco 
玻璃纖維 FRP
100 x 80 x 80 cm
2010

R202走廊 202展間 202 Hallway,R202
《五億年的未來工作坊》邀請觀眾為展牆上的《宇宙蟹》畫上自己喜愛的顏色。
《宇宙蟹》單頻道紀實錄像與教育工作坊的設置,希冀藉由展覽讓大眾認識電腦不僅是技術為導向的專業,運用高端科技研發的程式編寫或軟體設計,也可以發展出獨特的美感呈現。這些透過數理演算的電腦動畫,如同柏拉圖表示:「實際的星辰只不過是數學的一種表達,就如抽象的點、線及圓被幾何圖形所表達一樣」,數學之美是構成它自身基礎原理的簡單之美,這也就是柏拉圖所言說的「數學的蒼穹」。透過教育的觀點,以碎形或非線性混沌這類的確定型方程式,所製作出來關於秩序美或簡單美的圖形,讓觀眾的參與走入作品,使觀賞成為藝術再創造的一部分,同時激勵學習探求的興趣。

《宇宙蟹》Documentation of Cracco Balloon 
單頻道錄像Single Channel Video
1分 1min.
2000


《五億年的未來工作坊》CRACCO WORKSHOP

201展間 R201
201展間分別展出了高畫質電腦繪圖動畫、大型氣球裝置、書籍文獻,以及以屏風形式展出的彩色手稿。透過大屏幕映現的《衍化萬花筒》是由三件短片組成,分別是《生命之花》、《失重樂園》、以及《魅惑星雲》。《生命之花》是河口洋一郎與電腦音樂家陶德.麥區歐佛共同製作而成,影片呈現了一叢在溫暖微光中閃耀的神祕花朵之生長旅程。《失重樂園》則是藉由極高彩度的色澤、高濃密的黏稠空間呈現,帶給觀者感官的重負感與視覺的壓迫性,彷彿道出一種生命的必須。《魅惑星雲》則是河口洋一郎對宇宙盡頭的想像;歷經長久以來時空不斷地轉化,宇宙最終變成一個濃密的泡沫漩渦,無止盡地迴旋…。

巨大的氣球裝置作品《複眼宇宙蝶》及《蛋寶寶》,除了賦予雕塑一種呼吸的意象,氣球媒材的「輕」也隱含了一種無重力的漂浮感;而屏風上手繪的宇宙生物有怪誕的、巧拙的、富麗絕美的各種魔幻生物,使得201展間的大場域,猶如是明日星球的失重樂園。






《衍化萬花筒》Flora, Eggy, Nebular
電腦繪圖 Computer Graphics
10分17秒 10min.17sec.
1990-2017
《複眼宇宙蝶》Bucco -Multi Dimensional Butterfly
塑膠 Plastic
350 x 300 x 250 cm
2008

塑膠 Plastic
250 x 300 x 250cm
2010
《蛋寶寶》Eggy Boy Balloon
塑膠 Plastic
170 x 100 x 100 cm
2008-2009
《手稿屏風》Folding Panel


數位輸出、木板  Print, Wooden Board
100 x 182 x 1 cm
2000

出口樓梯 Stairway to Exit
90年代,新媒體科技走向高畫質的播放器,河口洋一郎即開始研究Super HDTV最後發展至Ultra HDTV。他回視自己創作自《Eggy》時期的前後,皆是以「成長模型」為基礎的電腦繪圖,並以地球上的生物做為幻想的根源,這個由個體發展至團體以至形成一個群落時,如同以他電腦模擬人工智慧的種種發展,那麼電腦是否也可以發展它自己的生物呢?於是《細胞:自組化的人工生命都市》應運而生。
「複雜來自簡單」。1993年他完全跳脫成長模式的思維,以更簡單Zoom in╱Zoom out的算式與基本迴旋的動作,回歸到一個單純的方式。對於電腦生成的組織細節,他以液體金屬形塑而成的人工生物,只有存在於高畫質呈現的闇黑宇宙環境中,所有物體都能在電子空間中自發地自我增殖衍生,漸次形成一座人工生命都市。雖然色度接近於極簡黑白色系,但這些人工生命體的表面所覆蓋的外膜,卻有著獨特的冷光液態質感,而這些擬態的細微部分,皆是經過電腦縝密的運算所得來。

《細胞:自組化的人工生命都市》Artificial Life Metropolis-Cell
電腦繪圖 Computer Graphics
3分34秒 3min.34sec.
1993



















5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