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存檔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紅氣球 Le ballon rouge ~by 1956年法國導演Albert Lamorisse





◎ 賞析
  這兩部影片的共同特點都是以小孩為主角,故事主軸則建立在「童話」與「寓言」的形式中。

  將紅色的氣球擬人化,並給予性格的安排是相當有趣的創意,就意象符號而言,紅色是代表了赤子之心,強而有力地顛覆了成人建構的社會秩序與傳統認知。然就另一個角度而言,這兩篇作品未嘗不是拍給成人看的「童話故事」。
  童話的存在已有多年歷史,正因為它超越了現實而給予了幻想與希望,不僅吸引了小孩的目光,就連大人也樂在其中,原因是童話中處處充滿了赤子的誠懇與天真。其實不只兒童需要童話;大人更需要。每個人在行事的動力上都是建構在未來與希望,但事實上常事與願違。「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正是這種寫照,失望之後緊接而來的是沮喪不安,從此希望更是愈來愈遙遠。因此我們可以斷言,希望永遠建構在幻境,雖然成功的機會偶爾有之,這幾乎是個每個人常常自勉的話。但縱然能知曉這份不安,大人有時反而會意氣用事地陷入進退失據的泥淖之中,原因是大人早已喪失以「赤子之心」來看待全局,更無法感受赤子的本性,唯有赤子的本性是與「道」最接近的。
  紅氣球以這種「遠離萬物,但卻不為萬物所接納」的佛道思惟展現了這部奇妙的藝術電影。影片中的對白全部被映象化了,但從頭到尾卻沒有窒礙難懂的情節,因為赤子之心的「真」是超越語言的。片中有些值得探討的畫面,如紅氣球奔馳在路上,幾乎所有人對它視而不見,只有老人與小孩才會注意到它。編導執意呈現老人與兒童的赤子本質在此表露無遺。「中年人」或成年人雖為社會的中堅分子,但因自身沉溺在現實掙扎的泥淖羅網中,早已忘卻與生俱來的生命本質。
  人因過度地被自我所束縛,每日忙碌卻不知深究其因,殊不知獲得與喪失都屬佛家的「斷」、「常」與剎那變異,雖然在自身周遭設立了保護區,但反而成為無形的約束,而這些有形的儀式框架是工於心計之下的產物,是絕對不能見容於「赤子之心」的常在安定的,比方如「學校」、「家庭」、「電車」、「教堂」,甚至是邪惡的小孩心靈。紅氣球何辜?但卻如此受到社會的排斥與驅逐,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其實是生命錯誤認知的悲劇。
  紅氣球是一部超現實的電影表現手法,偏離現實固然能夠凸顯「赤子本性」的映象,但更明確地說,應是編導以超越現實(成人)的目光,見證還原兒童的視野與心靈,然後再將之佈道在成人的現實社會中。紅氣球雖以兒童為表演中心,但其訴求的對象絕對是任何一位成人。當紅氣球被踩破之後,正是禪門當頭棒喝;汽球冉冉昇空之際,正是見道本性。這是一部成人的寓言與「童話」;更是一部直指自性的佳作。

文字轉自黃英雄電影部落

http://blog.sina.com.tw/hero_movie/article.php?pbgid=2803&entryid=5802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