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存檔

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6-25 / 另眼相看:「豆知識」帶來的天人交戰 ■洪致翔(文教工作者)

        對一般教師或家長而言,「學生根據教科書或參考書的內容主動發問」通常都是件令人高興的事。因為即便純粹只是考前抱佛腳,這樣的行為也多半能讓師長或多或少產生「主動學習、積極好問」的印象。但是當孩子在考前複習的情境下提問,提出的問題卻又連教師或家長都忍不住萌生「為何而學」的質疑時,抉擇就複雜得多了。

      「哪些昆蟲屬於完全變態、哪些昆蟲屬於不完全變態」即是一例。這類題目早已是國小自然科的公認必考題,無論在習作、參考書、測驗卷中都會頻繁出現,若不要求學生背誦相關資料,勢必難以順利取得分數。但另一方面,這項「知識」除了背起來用於考試答題外,在生活實踐上幾乎別無意義——就防治蟲害、醫藥研發、乃至於利用昆蟲促進農業生產等各方面而言,「昆蟲所屬的發育歷程類別」皆非所需的核心知識。至於愛好觀察昆蟲或有志保育特定昆蟲的學生,其好奇心與實踐動力既不來自於背誦各種昆蟲的發育型態,這項背誦也不會使好奇心與實踐動力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即使某位同學將來以「昆蟲的變態發育與內分泌」之類的題目作為研究主軸,「某昆蟲屬於完全變態、某昆蟲屬於不完全變態」也不會是需要常駐腦中的資訊。

        儘管我們可以按照資料,直接列舉哪些昆蟲屬於哪一類變態發育,甚至可以附帶補充相關的記憶訣竅,讓學生輕鬆應付考試,然而這麼做,也就幾乎等於宣布「只要把時間心力用來學習教師講授或補充的內容就好」;也等於承認「學習的最大目的就是為了通過考試」、承認「師長的職責就是直接對學生提供答案」。況且,若直接提供答案並要求背誦,就必須承受學生失去學習動力與興趣、甚至從此將考試視為「學習的終點」的風險。

        因此,我們需要更積極地探索「告訴學生答案並要求背誦」以外的其他選項,例如鼓勵學生透過各種管道查資料、藉此學習篩選資料並進行歸納,甚至在較充足的條件下,讓學生認識到「教師無法、也不該為任何問題提供標準解答」、引導學生反思學習該項知識的意義與目的等等。因為如果缺乏足夠、可行的替代選項,一旦師生家長共同面臨考試壓力,就很難不被「別管那麼多,先背起來應付考試再說」的慣性思維拉著走。
        同時,我們也該針對「何謂知識」、「何種知識該被編入教科書」等問題重啟討論。否則,這類幾乎只能在考場發揮作用的「豆知識」仍將存在於教材與試題、繼續讓更多師生家長誤認為「學習就是一連串無趣的、專為通過考試而作的前置準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